行 蕴(3)
行蕴—心相应行蕴—善心所
佛法中的善从形式上有身、口、意三个方面,其中身、口二善都是依于意善而显发,而意善也就是行蕴中善心所的作用。
■释善义
什么是善?一般来说,善是善良、仁爱的意思,我们的外在善行都是内在善心的体现。从世间角度来看,善包括了一切符合道德、法律的思想与行为。
佛法对于善的定义是“顺益”,即顺于清净真实之理,利益此生乃至后世自他一切众生。
佛教提倡与人为善,但也认为真正的善不仅仅是此时此刻能够给众生带来利益,还包含了更为究竟长久的利益,也就是身心彻底的解脱。
善心所,就是内心中生起的善心、善念,具体有: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等十一类,都是我们在日常修行时内心呈现的正向心念作用。
■信心所
云何为信?谓于业果诸谛宝中,极正符顺,心净为性。
——《大乘五蕴论》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作为佛弟子,信佛、学佛,第一步的“信”最为重要。所以善心所中的第一位,便是信心所。
信心所,指的是我们心中对于佛法真切的相信,这种坚定无染的信仰离不开信心所的殊胜作用。
信佛,到底在信什么?不光是信佛菩萨能够保佑我们,更要相信他们开示的实相正法,同时将生活与信仰圆融地结合起来。
如果只是将佛菩萨当做一般神灵来跪拜,那其实是对佛法的误解,也就不是正信,甚至是迷信、邪信,所以信从善心所的角度来说,就是佛法正信。
○信之对境
信心所的缘境对象具体包括“业、果、诸谛、宝”。
“业”是世间种种善恶因果业报;
“果”是诸佛菩萨圣者证得的出世间果位;
“诸谛”是苦、集、灭、道四谛及十二因缘等真谛法理;
“宝”即佛、法、僧三宝无上功德。简而言之,就是相信并认可世出世间的实相真理。
○ 云何为信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佛法功德的成就需要通过修行而证得,而修行中最关键的也就是先要确信,所谓信、解、行、证。
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第一位便是信根与信力,凭借信的作用力量便可逐步降伏烦恼,契入圣道。
所以真正的信,既非口头说说的信,也不是心中敷衍的信,而是“极正符顺”。
对于佛法正理,心中深深相信、认可,身心各种活动也是与这些真理相符合、相顺应,并且真心地希愿可以证得圣者一样的境界。
○ 信之作用
我们的心总是处于习气染污的状态,正信的作用就是能够净化我们的染污心。
一旦信心生起,便能对治我们平时的不信、迷信之心。
而净化之后的内心,会更加真心地相信善法,好乐善法,也更愿意去做利益众生的善事善业。
信心所总的来讲有三个层面:
首先要深深地信解,清晰地知道所信对象的真实内涵;
然后是发心希求,希望自身能够达到圣贤平等无差的境界;
最后是因为正确的信心,让自心得到了的净化,或者说是恢复了心本自清净的状态。
这些都是信心所真实生起时对我们内心的影响。
■惭、愧心所
当我们做错事感到难为情的时候,经常会讲“惭愧”这个词。
其实在佛法中,惭和愧并不完全一样,惭、愧是我们内心中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 惭心所
云何为惭?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
——《大乘五蕴论》
惭心所,是基于“自增上”和“法增上”的原因,会对自己所造作的罪业之事感到羞耻。
自增上,可以理解为自身的良心发现,也可以说是尊严心的作用。
比如自己已经是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却在做不符合佛弟子身份的事情,因此反省自责。
法增上,是因为正法的清净殊胜,内心无比恭敬尊重,通过将自己的行为与正法相对照,发现自身的不足,因此及时停止不恰当的举动,回心向善。
惭心所的特性就是能够在做了一切不善事情之后,受到如上两种因素的影响,内心生起羞辱可耻,对治没有惭心的状态,进而熄灭各种恶行。
○ 愧心所
云何为愧?谓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
——《大乘五蕴论》
愧心所,则是由于世间规矩和观念的要求(即世增上,如法律法规,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等),如果我们的行为与之产生冲突或违背,便会遭到相应的惩处、非议或呵责,因此在做了各种不合情理、法理的事情后,心中会感到无比的羞愧。
○ 惭愧之业用差别
惭和愧的作用都是对造作的恶事感到羞耻。
分别来说,惭心所是因为对自身和正法善知识的尊重而生起,即崇贤重善;
而愧心所是因为世间法的约束而生起,内心认为作恶事是不对的,即轻暴拒恶。
惭愧之心,也对应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陀曾在《遗教经》中开示道:“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修行就是要常常发起惭愧心,由此来忏悔无始劫造作的业障。
一个没有惭愧之心的人,往往是很可怕的。因为他没有羞耻之心,也就无法改往修来。
惭愧心便是我们在面对世出世间各种境界时,能够保证我们不偏向罪恶的重要善心作用。
■三善根
在我们的心中,有这么三种作用,能够作为无量善法增长的根本,也称为“三善根”,分别为无贪心、无瞋心、无痴心,三善根是相对贪、嗔、痴来说的,可以分别对治贪等三毒。
■三善根-无贪心所
云何无贪?谓贪对治,令深厌患无着为性。
——《大乘五蕴论》
我们在面对自己生活的世间,以及促成世间生起的各类事物因缘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去贪爱、去染着,无法割舍。
而无贪心所的特性,就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有漏事物都不会生起贪染之心,是对贪心的对治。
凡夫众生,都是随着自己的业力在世间轮回流转。
一般情况,我们在遇到喜欢欣赏的事物时,都会生起占为己有的想法。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各种缘起事物的无常性。
只有真正体会到世间各种事物的过患,看清生死苦果的种种过失,才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一切苦乐境界统统不会再去染着。
真正做到对于一切世间法无有贪求,也就不会再造作各种恶行之事,转而成就种种善事,这也就是无贪心所的殊胜作用。
■三善根-无瞋心所
云何无瞋?谓瞋对治,以慈为性。
——《大乘五蕴论》
只要身处三界之内,便要遭受三界诸苦的侵蚀。所谓苦苦、坏苦、行苦。
面对种种苦果,我们如果不修学佛法,生起智慧,也就没有办法彻底解决,于是便对这些无法避免的不如意事生起愤恨之心,甚至会去损恼众生。
瞋心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摧毁性很强的心理作用,我们的善念功德都会被瞋心中伤。
无瞋的特征与此相对,主要表现为慈悲一切对象,是对瞋心的对治。
菩萨和凡夫的区别之一,就是菩萨心存无量的悲悯,而众生因为我执深重,利他的心都很局限。
无瞋心所生起时,便不忍心去损害一切众生,希望能带给众生身心上的安乐。
无瞋心所的作用与无贪一样,都是让我们不再去造作恶事,成就各类善事,无痴心所的作用也是如此。
■三善根-无痴心所
云何无痴?谓痴对治,以其如实正行为性。
——《大乘五蕴论》
无痴心所,是我们心中能够对治痴心的智慧作用。所谓痴心,也就是无明烦恼。
有情众生颠倒妄想,不识真心,不明世间因果事理,所以一切染污事业开始滋生,生命也就此堕入了恶性循环。
无痴心所的特性与痴心相对,当内心生起无痴心时,便能如实明解事理,通达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正法,并且依此正见起清净行。
无痴心所也不是自然而然就能生起的,这需要我们从闻、思、修入手,实修实学,断除疑惑,生起正知正见,从而现起真正的无痴心所。
在五停心观中前三观,也分别对应着三善根,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痴众生缘起观。”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我们无始以来的罪业都是因为贪瞋痴所造就,如果不转换念头,以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来调治内在的三毒,那么苦海无边,永无出离的可能。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三善根与三不善根二者之间的抗衡,其实就是我们内心善与恶、智慧与烦恼的博弈,变好或变坏的主动权也都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修行本就如逆水行舟,若随于烦恼大流,我们的心舟便会流向不净之处;只有依于佛法正道,才能够成就清净善业,究竟安乐。
(未完待续)
撰稿 | 归去
摄影| 浩子、熙全
责编 | 明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