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煮尜尜儿以棒子面儿为主,加白面少许,少加水,和成硬面团儿,稍微饧一会儿,然后攥成一个一个的尜尜儿;省事儿版是把面团儿墩成一个大方块,也可以擀成厚片儿,然后再切成小方块儿(这样做更快些)。这个时候还不能下锅煮,因为棒子面儿不耐煮,容易散,散了就成棒子面儿粥了。
要把这些小块儿放进一个盆里,撒上薄面,再扣个盆儿或盖上盖儿,上下左右的使劲儿摇。“尜尜儿们”在盆里来回碰撞,这不就是“盆儿了碰”吗?也有人管它叫“盆儿里蹦”,这么做的目的一是让它们更紧实,另一方面让它们裹上一层薄面,这样就不容易煮散了,煮的时候也不容易沾。
另一个外号儿叫“大喇嘛逛庙”,因为煮熟了之后连汤儿盛一碗,金黄金黄的煞是好看。过去(尤其清朝)北京藏传佛教寺庙很多、喇嘛也多,藏传佛教(其中一派)俗称黄教,寺庙是黄顶,大喇嘛的僧袍也是黄色,黄到一块儿去了,所以叫大喇嘛逛庙。光煮尜尜儿有点儿单调,有时候就往里加点儿青菜,菠菜、油菜之类,黄绿相间那就更好看了,因此又诞生一个外号叫“大喇嘛逛青儿”。
逛青儿就是春季踏青的意思,有大喇嘛的僧袍的黄、跟青草的绿结合。干嘛老跟喇嘛过不去?其实就是民间戏称,体现的是一种乐观精神,没有不尊重藏传佛教的意思。而且加了青菜的煮尜尜儿还有别称,叫“猴儿打伞”。可能有人说了:猴儿也不怎么黄啊?没错儿,但这里说的猴儿、不是指一般的猴儿,而是指“猴儿王”齐天大圣孙悟空,您看老版西游记还有动画片儿《大闹天宫》,里面的孙悟空都是穿黄袍,其实西游记原著里就是这么写的。
同时猴儿有个天性,就是不搭窝,一下雨就找大树叶子底下躲着,跟打伞一样。说起来都挺形象有趣,只是不知道都谁给起的这些外号儿。尜尜儿一般都是白水煮(其实也有炝锅儿煮的),就这么吃当然是没滋没味儿的,那就得说说浇头儿了。我看网上好多人也在说煮尜尜儿的, 还说标配是芝麻酱、韭菜花儿、酱豆腐、辣椒油等等,就跟涮羊肉调料似的,不这么吃就不正宗、那都是“外行”。但是以我多年的见闻来看:这玩意儿还真没有什么标配!
如今您吃煮尜尜儿应该算是吃多了细粮的调剂,但在过去是真正的穷吃食。尤其是物质匮乏、粮食限量供应的年代,粗粮多、细粮少,人们甚至吃不饱,就别提吃好了。当人们吃腻了窝头、贴饼子的时候,就变着法儿的让它容易下咽一些,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也是调剂,应该也算粗粮细作吧?但您说它“必须”配什么浇头儿,哪儿有那么多说道儿去?
那个年代难道芝麻酱就不匮乏吗?据说当年是老舍先生作为人大代表跟周总理反映,说芝麻酱是北京人的命,经周总理批示才保证了北京的供应。但是打上一回也不容易,拿它配煮尜尜儿?吃芝麻酱面不好吗?吃顿涮羊肉更难得,不留着点儿吗?所以煮尜尜儿的浇头儿也不一定,一个是看个人口味,一个是看家里有什么!
煮尜尜儿比较清淡,通常做一些口重的浇头儿,酱油汆儿、鸡蛋汆儿、虾米皮炸酱等,莫不是煮尜尜儿的好伴侣!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