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352课:成语“科头跣足”中,“跣”是什么意思

(膝头)

蹁的小篆写法如图:

(蹁的小篆写法)

2、䟸。读音有两个:

(一)kuí 。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䟸,胫肉也。一曰曲胫也。从足, 声。读若逵声。”

显然,本义也有两个。这个kuí,也只是本义之一的读音。即 小腿肉。即“胫肉”。

(芭蕾演员的小腿)

(二)guī。这是第二个本义的读音。读音出自《广韵》,所谓的曲胫,是一种疾病,走路严重内八字或外八字,余岩《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卷三:“脚掌反戾,不可行也,故曰䟸戾。”

䟸的小篆写法如图:

(䟸的小篆写法)

3、踒。读音有三个:

(一)wō。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踒,足跌也。从足,委声。”形声字。 本义是骨伤折。

这个“骨伤折”可以拆细了说:

第一种说法:专指足骨骨折。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跌,当为胅字之误也。《肉部》曰:‘胅,骨差也。’踒者,骨委屈失其常。故曰胅。亦曰差跌。”《说苑·谈丛》:“踒人日夜愿一起,盲人不忘视。”大意就是:足部骨折卧床的人日日夜夜想着能够起来,盲人从来没有忘记过看得见。

(脚部骨折)

第二种说法:泛指骨折。《集韵·过韵》:“踒,折也。”《易林·豫》:“猿堕高木,不踒手足。”猿从很高的树上掉下来,不会摔伤手足。

(二)wēi。读音出自《集韵》。用于专用词“踒迤”,同“逶迤”。

(三)ruì。读音出自《集韵》。用于专用词“(足煩)踒”,有两义:其一、两脚踏。其二,弩名。大概是一种强弩,开弩需要用脚踏。

踒的小篆写法如图:

(踒的小篆写法)

4、跣。读xiǎ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跣,足亲地也。从足,先声。”形声字。本义是赤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坐必脱履,燕坐必褫袜,皆谓之跣。”古人坐的时候必定脱鞋,闲坐(或者坐禅)的时候,会脱掉袜子,都称为“跣”。《篇海类编·身体类·足部》:“跣,赤足。”《书·说命上》:“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打赤脚走路又不看地,脚会受伤。

(赤脚)

《魏书·太祖纪》:“帝惊起,不及衣冠,跣出击鼓”这里的魏,是北魏,太祖帝指的是拓拔珪。慕容宝偷袭,他吓得赤着脚出来击鼓。

(拓跋珪像)

宋代田昼《筑长堤》:“科头跣足不得稽,要与官长修长堤。”“科头”,指不戴冠帽,裸露头髻;“跣足”,当然是赤脚了。合在一起就是不戴帽子,不穿鞋袜。后来,“科头跣足”发展成为成语,形容生活贫困或行为散漫不受拘束。

跣的小篆写法如图:

(跣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35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