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遗产”有多强大?后代吃了1000年,第29代孙比李嘉诚还富

包拯还是一位孝子。1027年,年仅28岁的包拯成功考中进士,并被朝廷任命为建昌知县。在当时,能通过科举进入官场,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包拯并不像大多数人那样热衷于仕途。他坚持“父母在,不远游”的原则,申请到离家较近的职务,甚至后来直接辞官回家,陪伴年迈的父母。包拯深知父母之情,认为家庭的责任比仕途更加重要。五年后,包拯的父母相继去世,他便在父母的墓旁搭建草庐,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许多朋友劝他出仕,但包拯依然坚守父母遗命,最终在五年后才离开家乡,前往京城谋职。此时,他已经38岁,距他考中进士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真正的官途生涯才刚刚开始。

随后的26年中,包拯先后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如端州知府、陕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等,也曾在中央任职礼部侍郎、监察御史等职位。无论在何职,包拯都以清廉刚正为人称道。为了百姓的福祉,他毫不畏惧权贵,甚至敢于与皇帝对抗。比如,王逵在担任转运使期间,仗着朝中有宰相陈执中的支持,巧立名目,压榨百姓。包拯对此深恶痛绝,多次上疏要求惩治王逵,可宋仁宗每次都只是轻描淡写地惩罚他。直至包拯忍无可忍,向宋仁宗大发雷霆,直言若不采取行动,国家百姓将会不幸,王逵则将继续幸免。这番话震惊了整个朝廷,宋仁宗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错,最终免去了王逵的职务。

包拯为官多年,批评了许多不正之风,其中不乏权贵的忏悔。一次,后宫宠妃张贵妃请求宋仁宗提拔她的大伯张尧佐为淮康军节度使,虽然圣旨已经下达,包拯仍然不顾众人反对,坚决指出张尧佐的官职不当。面对包拯的坚持,宋仁宗最终屈服,撤回了圣旨。包拯的公正无私,让所有京城权贵闻风丧胆。即使包拯得罪了不少人,但他依然因廉洁正直、无可指摘而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与权力。某次在端州知府任内,当地百姓悄悄送给包拯一块砚台,作为感激之情。然而包拯毫不留情地将砚台丢入湖中,以示自己从不受贿。

包拯的生活虽然高洁无暇,但晚年却深感痛苦。最令他伤心的莫过于儿孙早逝,导致家中香火断绝。他的儿子包繶在年仅21岁时因病去世,而他的唯一孙子包文辅在五岁时也夭折。包拯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然而命运似乎不肯让他彻底绝后。1058年,包拯年满60岁时,突如其来地得到了一个儿子。这孩子是包拯的妾孙氏所生,而当时孙氏已与包拯分开。得知消息后,包拯喜出望外,立即给孩子取名包綖(后改为包绶)。然而包拯却未能长久陪伴这个新生的孩子,四年后,他便因病去世,享年62岁。包拯的去世在京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宋仁宗深感痛惜,亲自前往吊唁,并追赠他“孝肃”的谥号。

包拯的精神遗产深深影响了后代子孙。包拯临终前曾命人将一块“包家家训”的石碑刻在自家堂屋的东壁,内容明确规定,包家后代若有贪污受贿行为,不得入家墓。包拯的后代也始终恪守家训,虽然他们大多数人未从政,但依然在各自的领域中崇尚廉洁,传承家族的传统。

包拯的第29代孙包玉刚,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著名人物。他不仅在全球航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还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包玉刚从未忘记自己包拯后代的身份,始终心系祖国,捐资建设教育和医疗设施,力所能及地帮助国家的发展。1991年,包玉刚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73岁。他的去世,也标志着包拯的精神遗产继续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传承。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包拯的“孝肃”精神始终成为他后代心中的座标,影响着他们坚守清廉与正直,像他一样做人做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