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德国历史
历史背景
编辑
主条目:阿道夫·希特勒和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经济严重受挫,并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负担。新建立的威瑪共和政府难以承受1919年《凡尔赛条约》约定的巨额战争赔款,由此不得不大量印刷钞票以偿还赔款和战争债务,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国内物价飞涨、经济混乱,为争夺粮食而引发的暴动层出不穷[7]。1923年1月,德国政府未能完成全部偿还款项,法国为此出兵占领鲁尔河沿岸的工业区,造成德國的經濟進一步惡化,内乱也因此而持续扩大[8]。
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簡稱纳粹党),是一个由1919年建立的德国工人党改组的小党,是当时德国的几个極右派之一[9]。该党致力于废除魏玛政府和《凡尔赛条约》,带有强烈的反犹太主义和反布尔什维克主义色彩[10]。他们承诺组建一个强硬的中央政府,扩展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间,在种族的基础上建立民族共同体,剥夺犹太人的公民身份与权利,并对他们实施种族清洗[11]。纳粹党员还提出一种实现民族与文化复兴的方式,称为“大众运动”,并将犹太人视为民族复兴的死敌[12]。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崩盘,德国经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数百万人失去工作,多家大银行倒闭。希特勒及纳粹党抓住这一时机,进行大规模宣传,承诺重振经济及降低失业率[13]。许多选民认为纳粹党能够帮助恢复国家的秩序、平息社会的混乱,能够提升德国的国际地位。在1932年7月德国国会选举后,纳粹党取得230个席次,获得37.4%的选票,崛起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4]。
纳粹党掌权
编辑
虽然纳粹党在1932年11月联邦选举中胜利而一跃成为德国国会第一大党,但在国会仍未获得绝对多数,時任總理巴本與希特勒嘗試談判,但希特勒拒絕參加聯合政府,除非他是聯合政府的領導人[15]。在國防部長施萊謝爾上將的壓力下,巴本於1932年11月17日辭職並組成了看守政府。巴本告訴他的內閣他計劃宣布戒嚴,這將使他能夠以獨裁者的身份進行統治。然而,在12月2日的內閣會議上,施萊歇爾的副官尤金·奧特將軍告訴巴本,國家防衛軍的兵棋推演表明沒有辦法維持對抗納粹黨和共產黨的秩序。意識到施萊謝爾要接替他,巴本要求興登堡解除施萊謝爾的國防部長職務,這導致总统保羅·馮·興登堡任命了施萊謝爾為德国总理。1933年1月30日,在政界、工业界和商界的支持下,德國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并组成希特勒内阁,意味着纳粹德国的开始。这一事件在德国被称为“掌权”[16]。数月内纳粹政权便提出“一体化”政策,以完全控制国人的社会及政治生活[17]。农业团体、志愿组织、体育俱乐部等许多民间组织的领导者都被替换成纳粹党员或支持者。到1933年6月,几乎只剩下军队和教会没有被纳粹党完全控制[18]。
1934年阿道夫·希特勒以元首兼总理的称呼成为德国的最高统治者
1933年2月27日夜,国会发生火灾,荷兰共产主义者马里纳斯·范德吕伯被控为纵火者。纳粹党宣称纵火案是共产党举事的前兆,并以此为由出动冲锋队在全国范围内抓捕共产党员,4,000多名德国共产党党员被捕。2月28日出台的《国会纵火法令》剥夺大多数德国人的公民权利,包括集会权与新闻自由等。法令还允许警方不需要指控或法院命令行使无限期拘留的权力。为争取人民对法案的支持,一系列的宣传攻势随之而来[19]。
1933年3月,德国国会以444票对94票通过《魏玛宪法》修正案《授权法》[20],允许希特勒及其政府能够不需要总统或国会同意而通过任何法案,即使该法案本身违宪[21]。该法案需要以67%的多数才可获得通过,由此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法令》剥夺许多社会民主党员参与投票的权利,而共产党则先前已被禁止参加投票[22][23]。5月10日政府收缴社会民主党的资产,并于6月将之取缔[24]。余下的政党纷纷解散,而自1933年6月14日起新组建的政党也被官方认定非法,德国实际上成为一党制国家[25]。随后的1933年11月选举、1936年选举以及1938年选举完全被纳粹党控制,当选者只有纳粹党员以及少数无党籍人士[26]。1934年1月,地方议会及联邦上议院被废止[27]。
纳粹政权取缔了魏玛共和国包括黑红金(德语:Schwarz-Rot-Gold)三色旗在内的一切象征,并用前德意志帝国的类似元素替换。原先帝国使用的黑白红三色旗被重新启用,而纳粹党旗成为国家的另一面国旗(1935年取代黑白红三色旗成为唯一的国旗)。纳粹党歌《霍斯特·威塞尔之歌》成为第二国歌[28]。在纳粹党上台执政之初,德国的经济形势仍十分严峻:上百万人没有工作,贸易逆差巨大[29]。希特勒认为重振经济至关重要。1934年纳粹党在亚尔马·沙赫特的带领下利用赤字开支,发行梅福债券,一系列的公共设施建设计划开始实行,同年就有170万人参与这项建设计划[29],德国周均及月均在此期间亦开始回升[30]。面对同样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小罗斯福也采取了类似措施让美国走出大萧条。
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假借一场子虚乌有的“政变”,在长刀之夜中树立了护国者的形象并影射所谓虎视眈眈的反动派仍贼心不死。8月2日,总统兴登堡逝世;而在此前一日内阁宣布执行《最高国家职位法案》,根据法案,在兴登堡去世时总统和總理职位将合併為元首及國家总理一職,並由希特勒任職。[31]自此,德國正式成为一个由希特勒统治的极权国家[32]。8月19日德国举行公投,90%的选民支持合并元首与总理的职位[33]。作为国家元首,希特勒亦为德国武装力量最高指挥官,随之而来的新法案也更改了德军军人的传统誓词,誓词的内容变为向希特勒本人效忠,而非向国家,或者向最高統帥一职效忠[34]。
約瑟夫·戈培爾,德国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
令德国平民高兴的是,魏玛共和时代的冲突、摩擦与街头斗殴现象都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约瑟夫·戈培尔为首的德国宣传部所进行的大量宣传。戈培尔宣称德国将成为一个不受《凡尔赛条约》约束,不受赤色分子影响的自由、团结、富裕与统一的国家[35]。1933年第1所纳粹集中营(原先用于关押政治犯)于达豪建立,而到战争结束时,已经有上百所规模与功能不同的纳粹集中营被建立[36][37]。
自掌权时起纳粹党就开始运用一切手段来对付政敌、排挤他们认为的社会上“不受欢迎的人”,他们打着反共的旗号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同时对犹太人进行更大规模的迫害。1933年4月初德国在地方和国家的层面上都界定犹太人的地位与权利[38]。1935年剥夺犹太人基本权利的《纽伦堡法案》象征着德国反犹立法的高峰[39]。纳粹党员亦以剥夺财富、禁止跨族通婚、禁止从事某些职业(如司法官、醫師或教师等)的方式对犹太人进行迫害。而后纳粹党开始宣传“犹太人不适合处在德国社会中”,并以此为由不断在各个领域加剧对犹太人的矮化,其他德国百姓也对此逐渐麻木,这一切最终发展成为犹太人大屠杀。而对于不支持反犹主义的德国人,或是公开作出任何不符纳粹宣传行为的人,都会被盖世太保所监视,他们的合法权利可能會被剥夺,甚至会被送入集中营[40]。在纳粹德国,几乎一切的人和物都被纳粹党监视着。纳粹党最初运用各种暴力或非暴力手段夺得政权,然后再通过操纵议会通过各类法案扩大权力,利用警力和自身的武装力量得以渗透全国,最终将权力延伸到国家和地方的所有机关,使该党在短时间内排除异己,迅速垄断德国的政权,控制国家的方方面面[41]。
扩军与战前外交
编辑
主条目:萊茵蘭再軍事化和德国对于西班牙内战的干涉
早在1933年2月希特勒就强调重整军备的重要性,但因此举违反《凡尔赛条约》,故此项工作为秘密进行。一年后他向管理军事的部下透露:向东扩张的战争计划,拟于1942年执行[42]。1933年德国退出国际联盟,理由是德国人认为国联仅针对德国的解除武装条约是不公平的[43]。1935年1月原属德意志帝国的国联托管地萨尔(自一战结束起至结束托管止,国联已管制萨尔共15年)举行全民公决后宣布回归德国[44]。1935年,希特勒宣布魏玛防卫军的人数将扩大至55萬人,并建立空军[45]。1935年6月18日签署的《英德海军协定》则表明英国将允许德国建立海军舰队[46]。
英法对于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绥靖主义政策,促使希特勒加快德国“正常化”的步伐。1936年3月7日希特勒违反《凡尔赛条约》命令3,000名士兵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还有一支30,000人的预备队也加入此次行动。由于该领土为德国所有,英法政府因害怕引发战争而并未相应对德国进行制裁[47]。随后在德国3月29日的选举中,纳粹党得到98.9%的支持率
[47]。1936年,希特勒和大日本帝国签署《反共產國際協定》。同年又和贝尼托·墨索里尼领导的義大利王國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互不侵犯条约,此后被称为“罗马—柏林轴心”[48]。
1936年7月,西班牙国民军和共和军爆发西班牙内战,德国和義大利对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西班牙国民军提供大量空中和地面支援,而苏联则派兵支持共和军。1939年,国民军取得胜利并在全国建立起独裁政权西班牙國,由此成为纳粹德国的非正式盟友[49]。
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编辑
主条目:德奥合并和苏台德区问题
更多信息: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萨茨的德裔民众对开入城区的德军行纳粹礼
1938年2月,希特勒对奥地利总理库尔特·许士尼格强调德国保护其边界的必要性。许士尼格计划在3月13日举行关于奥地利独立问题的全民公决,遭到希特勒的反对。3月11日,希特勒向许士尼格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奥政府将一切权力移交给奥地利纳粹党,否则德国将付诸军事行动。次日德军進入奥地利,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民眾更自動讓路給德軍通過[50]。3月13日,許士尼格辭職,奧地利總理塞斯·英夸特成為奧地利代理總統,並簽署奧地利併入德國的法律;同一天較晚時候,希特勒簽署法律,宣布前者簽署的法律為德國法律,奧地利正式併入德國。[51][52]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国内有一羣相當數量的德意志裔人口,大多居住在苏台德地区。政府为安抚当地的分离主义政党蘇台德德意志人黨,还给予该地区一些经济特权[53]。希特勒决定将苏台德地区乃至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纳入德国领土范围[54]。为使领土扩张变得合理,纳粹进行宣传工作[55],但军方高层认为德国仍未做好战争准备,并不支持这项计划[56]。这场危机使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盟友)3国加紧备战。为避免战争,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安排一系列国际会议,此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于1938年9月29日签署《慕尼黑协定》,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让予德国。回国后张伯伦一下飞机就受到热烈的欢迎,他称“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57],11月21日,蘇台德地區正式併入德國。[58]然而这一协定只维持6个月,1939年3月14日,在希特勒的扶特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3月16日,希特勒宣布捷克地區併入德國,此后成立了一個位於德國境內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59]
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纳粹德国得到这两个国家所有的外汇储备,以及库存于国内的原材料(金属)以及各种产品(如武器装备和飞机等),而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英语:Reichswerke Hermann Göring)则迅速控制两国的钢铁及煤炭的生产设施[60]。
立陶宛和波兰
编辑
1939年3月20日,希特勒向立陶宛索要梅梅爾,23日,德國和立陶宛簽署協議,該地區割讓給德國。1939年3月21日,希特勒要求波兰归还曾属于普鲁士的但泽自由市和波兰走廊(这一地区将德国本土同东普鲁士分隔开)。英国则对波兰保证,若波兰遭攻击,他们将进行援助。希特勒认为英国事实上将不会采取军事行动,便命令部下制定入侵波兰的方案,定于1939年9月实施[61]。5月23日他告诉部下德国的目标不只是波兰走廊,更重要的是以波兰为代价,将德国国土进行大规模东扩[62]。德国再次强调罗马尼亚、挪威和瑞典间正式建立贸易关系[63]。德国外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前往苏联,并于1939年8月23日同苏方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64],还秘密划定苏德两国在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势力范围[65][66]。
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署後,英國政府立即意識到情況不妙,於8月26日簽署《英波同盟條約》,德國隨即將進攻時間推遲至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战时外交政策
编辑
主条目:德國在二戰的外交史(英语:Diplomatic history of World War II#Germany)和軸心國
德意日三國國旗並列於日本駐德大使館(1940年9月)
自希特勒掌權後,德國和周邊的國家關係因意識形態不同等原因開始恶化。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6年和日本簽订反共產國際協定來針對共產國際和蘇聯,意大利在1937年加入,奠下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三國成為軸心國的主要領導國,後來有更多反共國家加入協定。1940年9月27日三國同盟條約被簽訂,軸心國正式形成。在戰時德國扶持许多新政府,这些政府都处于柏林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下。德国在歐洲的战争期间也得到其盟友的军事援助,这其中包括在欧洲最親密的盟友意大利以及匈牙利、羅馬尼亞(匈羅兩國於1940年11月底簽署三國同盟條約加入),如维希法国或斯洛伐克共和國这般的附庸国亦为德国提供充足的粮食供给和上百万名工人的支援[67],有部分盟友如保加利亞(1941年3月1日簽署三國同盟條約加入)和芬蘭(戰時盟國),只局限於一至兩場戰爭(保加利亞參與了南斯拉夫戰役及希臘戰役、芬蘭只參與了蘇德戰爭);以及泰國,泰國是德國除日本外另一亞洲盟友,但主要在亞洲和日本合作。在1942年秋天时的东线战场,除德军外还有罗马尼亚的24个师、意大利的10个师和匈牙利的10个师与苏军作战[68]。而当这些盟国面临盟军威胁、快要投降或崩潰时,德国便会采取軍事行动对其实行直接控制,如其于1942年維希政府在北非的失利令德國及意大利佔領了維希法國、1943年意大利投降,德國以軸心行動佔領了意大利北部並營救墨索里尼,及1944年3月匈牙利企圖倒戈盟軍使德國佔領匈牙利;但亦有另類情況,如同为1944年投降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則没有被控制,因兩國發生了共產主義政變(1944年羅馬尼亞政變和九九政變)後苏軍已經佔領兩國;1944年芬蘭則和蘇聯莫斯科停戰協定,與駐芬德軍爆發拉普蘭戰爭。日本是德国在亞洲另一個主要的正式盟友,但两国关系较为疏远,比起和意德協調,日德之间的协调合作极少,如德國沒有事先通知日本自己進攻蘇聯。而德国直至战争后期才同意将煤合成油的配方提供给日本[69]。
战争爆发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局势变化图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0]。同日,希特勒和但澤自由市國家元首的法律被通过,自由市併入了德國。英法立即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立刻撤軍,但德軍依然繼續進攻。
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但沒有對德國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僅進行海上封鎖和小規模的攻勢,於是波军没能抵抗住德军的攻势,而9月17日苏军按照《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又从东面侵入波兰,10月6日,波兰淪陷[71]。10月26日,波蘭西部地區被併入德國,波蘭中南部地區則由「被佔波蘭領土總督」接管。9月21日,当时的盖世太保头目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下令围捕犹太人、并将其强制聚集到交通条件较好的城市。最初其意图为向东驱逐或送往马达加斯加[72]。1939年末为打击波兰人的民族认同感,德国人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名单抓捕并处决波兰境内的知识分子、贵族、神职人员和教师,约有65,000人遇难[73][74]。苏联于1939年11月30日向芬兰发动进攻,引发冬季战争,德军则在海上参与战斗,即大西洋海戰。而直到1940年5月10日前德军与英法联军间并无大规模交火,这段时间又被称为“假战”[75]。
自战争一开始,英国便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英语:Blockade of Germany (1939–45)),这对于煤炭、石油和粮食等资源依赖进口的德国来说是不小的打击[76]。为了保卫德国与瑞典之间的铁矿海运路线,1940年初,希特勒下令入侵挪威和丹麥,4月9日,德國正式入侵兩個國家,當天上午4時20分,德國要求丹麥接受德國的保護,丹麥政府於上午8時34分宣布接受,次日,丹麥淪陷。
6月10日,德國軍隊和挪威軍隊簽署停戰協議,數天後挪威被德軍佔領。
征服欧洲
编辑
1940年5月10日上午4時35分,德國啟動「黃色方案」,其空降兵與陸軍開始入侵低地三國。法國陸軍參謀長莫里斯·甘末林收到比利時求援後,實施「D計劃」,下令主力部隊第一集團軍前移至比利時代勒河一線[77][78]。吉罗將軍率第七軍團按「布雷達變體計劃」推進至布雷达,試圖與荷蘭軍會合。然而因為德軍空降兵的阻撓,荷軍只能北徹阿姆斯特丹,吉羅遂也南下向安特卫普推進[77]。與此同時,比軍因埃本-埃美爾要塞被迅速攻陷而撤出阿尔贝运河,導致法軍來不及建立代勒河防線,只能獨自對抗德軍前鋒。5月12日至14日,法國第一軍團在阿尼戰役阻擊德軍,後於15日又在讓布盧戰役擊退後者,守住代勒河防線[79]。阿登高地方面,由於法國第二軍團司令夏尔·安齐热的疏忽,德軍突破法軍虛弱的陣線,渡過默兹河朝法國腹地進攻[80]。5月16日,比利時的法軍部隊得令撤回法國[79]。
5月20日,德軍包圍了法國北部、比利時及荷蘭南部的盟軍,因此盟軍在26日展開撤離行動。6月4日,德軍消滅北法地區的法軍主力部隊後,啟動第二階段作戰「紅色方案」,開始南下進攻法國腹地。僅管法軍在「紅色方案」時期遠比「黃色方案」時期頑強,造成的德軍傷亡也大於之前,然索姆河防線與埃纳河防線仍被德軍擊破,行將瓦解的政府開始撤出巴黎[81]。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法国被迫于6月22日和德國簽署停戰協定,又稱「第二次貢比涅停戰」[82]。7月10日,法蘭西國(維希法國)成立,取代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作為合作主義政權。法国的迅速败退在各国国内都引起轰动,希特勒的国内支持率进一步上升,德国国内也掀起一轮战争潮流[83]。在占领这些国家后,德军违反《海牙公约》强迫当地企业为德军生产军需。沦陷国官员认为相较本国人民被送往德国进行强制劳动,这一选择更能让人接受[84]。
1940年6月14日德国士兵在法国巴黎凯旋门前行军
征服法国后,德国缴获大量的火车头和车厢、武器以及铜、锡、石油和镍等原材料[85]。德国人强迫当地政府交出资产,满足他们的经济需求,而德军的占领费用,亦由当地的法国、比利时和挪威人出资[86]。德国实施的贸易壁垒政策也导致物资囤积、黑市活动泛滥,使得经济的未来发展出现不确定性因素[87]。粮食供应不稳定,欧洲各地产量普遍下降,甚至不及一战水平[88]。希腊在被占领的第一年,以及荷兰被占领的最后一年中都出现饥荒[88]。
希特勒向新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提出和平的倡议,被他拒绝。此后希特勒下令对英国皇家空军的空军基地和雷达站发动空袭,是为不列颠战役,但德国空军未能击败皇家空军[89]。1940年9月27日,希特勒和意大利王國、大日本帝國簽訂三國同盟條約,正式建立軸心國。1940年10月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在德國的維也納仲裁裁決下獲得羅馬尼亞的北特蘭西瓦尼亞和南多布羅加,兩國進一步向德國靠攏。10月末,希特勒意识到没有制空权,对英国的入侵计划无法实施,便下令对伦敦、普利茅斯和考文垂等英国城市发动大规模夜间轰炸[90]。
希腊塞萨洛尼基的德军四號坦克,后方建筑上写有“布尔什维克主义是我们文明的最大敌人”的反共标语
1941年2月德国向利比亚派出非洲军团,以援助在北非战场的意大利军队,同时试图遏制驻扎在埃及的英联邦军队[91]。1940年11月,斯洛伐克共和國、匈牙利王國、罗马尼亚加入《三国同盟条约》,成为德国盟友、轴心国的一员,为德国提供石油供给[92][93],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亞王國加入。3月25日,南斯拉夫加入,導致首都貝爾格萊德爆發政變,保羅攝政王被罷免,政府倒台,而新政府拒絕批准三國同盟條約。27日,憤怒的希特勒下令在4月6日執行「25號作戰」入侵南斯拉夫,導致後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執行日期從5月15日推遲到6月22日。
4月6日,德国和意大利入侵南斯拉夫王国和進攻希腊,4月17日,南斯拉夫軍隊投降,國家在同日淪陷。4月30日,德國和意大利佔領希臘本土,6月1日,德軍佔領克里特島,希臘淪陷。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宣战,550万轴心国军队向苏军发起大规模攻势,代号为巴巴罗萨。此次行动的目的除了争取希特勒宣传的“生存空间”以外,更主要的是要摧毁苏联、获取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对抗西方盟国[94]。在国内,德国民众对此多持惊讶惶恐的态度,因为他们并不确定这场战争会不会变成持久战、德国是否能够应付双线作战[95]。
德军最初对苏联的攻势是成功的,攻下大片领土,包括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部。7月6日,德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取得胜利后,希特勒决定暂缓中央集團軍进攻莫斯科的计划,其部分军力被调往北方及南方集团军,以支援在列宁格勒和基辅的围城战[96]。这给了苏联红军喘息之机,使其得以动员预备兵力重振旗鼓。
9月19日,德軍佔領基輔,26日,基輔以東的蘇軍投降,基輔戰役結束。对莫斯科的进攻在1941年9月30日继续进行,12月德军在莫斯科戰役遭遇惨败[96]。12月7日,盟國日本偷襲美国夏威夷的珍珠港,引发太平洋战争,4天后德国和義大利对美国宣战[97]。
在苏联和波兰的占领区,食物供应面临短缺的问题,庄稼被撤退的军队烧毁,剩余的一些粮食也被运回德国本土[98]。而在1942年,德国本土的粮食配给总额也不得不被削减,四年計畫的全权代表赫尔曼·戈林下令增加从法国和挪威地区进口谷物和鱼的数量。尽管1942年德国农业产量相对较好,但也只能满足西欧方面的需求[99]。
“全國领導罗森堡任务小组(英语:Reichsleiter Rosenberg Taskforce)”(Einsatzstab Reichsleiter Rosenberg)将全欧洲犹太人的私人收藏以及他们开办的博物馆、图书馆中的艺术品和文化资料运回德国。仅在法国,收缴来的各类艺术品、家具和其他物品就装满26,000节车厢[100]。此外,士兵们都在外掠取或是购买物品(例如一些产品和服装)运回国内,因为在德国本土,获取这些物品都已变得愈发困难[101]。
战争转折点及德國投降
编辑
1942年8月爆发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被认为是二战东线战场的转折点
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石油资源都几乎完全依赖于外国进口[102]。为了解决石油短缺问题,德国于1942年6月28日发动“蓝色行动”以夺取苏联高加索地区的油田[103]。然而苏军在11月19日发动反攻,并成功于11月23日将德军围困于斯大林格勒[104]。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给予第6集团军空中支援,但是这个保证无法实现[105]。希特勒禁止当地德军撤退,导致20萬名德国和罗马尼亚士兵死亡,1943年1月31日,在斯大林格勒被圍的德軍第六集團軍指揮官,前1天才升為元帥的保盧斯向苏军投降,而在投降的91,000名德軍士兵中,只有6,000人在战后得以生还回国[106]。
1943年7月5日,為了試圖奪回戰場主動權,德军進攻庫爾斯克,打響了庫爾斯克戰役,攻势再度失败,苏军继续向西部推进。
在埃及,埃尔温·隆美尔元帅的非洲军团于1942年10月被伯纳德·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击败[107]。1943年7月10日,同盟国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并于9月3日登陆意大利本土[108]。同一天,意大利和盟軍秘密簽署停戰協議,直到8日才被公佈,与此同时,英美空军的轰炸机以英国为基地,开始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为了打击德国的士气,许多次轰炸任务都将矛头对准德国的平民目标[109]。很快,德国空军生产飞机的速度已经赶不上损失的速度,德国空军几乎彻底失去制空权,盟军的轰炸也变本加厉。而1944年末针对工厂和炼油厂的轰炸,更是极大地打击了德国的战争实力[110]。
1944年6月西方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图为奥马哈海滩上正向内陆推进的盟军士兵
1944年6月6日,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三国的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西线战场[111]。1944年7月20日,部分德国高官针对希特勒发起失败的刺杀行动[112]。此后,希特勒下令抓捕7,000人,其中4,900人被执行死刑[113]。为挽回败局,德军在12月16日发动阿登战役,但未能获得胜利,这也是德军在二战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1945年1月27日,苏军攻入德国本土[114]。希特勒通过司法部长奥托·格奥尔格·蒂拉克(英语:Otto Georg Thierack)下令,任何未准备好战斗的人都将立刻诉诸军法处置,导致上千人被处决[115]。尽管当地领袖响应希特勒战斗到底的命令,许多人还是在寻求向逼近的盟军投降。希特勒还命令德军在撤退时实施焦土政策,尽可能破坏所有的运输站、桥梁、工厂等基础设施,但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采取行动进行遏制,使该政策并未彻底落实[114]。
希特勒在帝國總理府元首地堡外面檢閲希特拉青年團(1945年4月20日)
1945年5月英軍逮捕弗伦斯堡政府成员,總統鄧尼茨肖像可見於背景中
1945年4月中旬,苏联军隊攻入柏林,柏林戰役爆發,希特勒及部下则在元首地堡继续进行指挥工作[116]。4月30日,苏军距離總理府仅有400米之遥,下午3時左右,希特勒遂与妻子爱娃·勃劳恩在地堡中一同自杀[117][118],同日晚些时候苏军占领德国国会大厦并将苏联国旗插在国会大厦楼顶,象征着纳粹德国的军事行动彻底失败。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黑尔姆特·魏德林宣布向苏军指挥官崔可夫无条件投降[119]。希特勒死后,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成為德國總統,而总理职位则由约瑟夫·戈培尔担任[120](弗伦斯堡政府)。戈培尔与妻子玛格达于次日在杀死其子女后一同自杀[121]。在5月4日至8日期间绝大部分残余的德军皆无条件投降。歐洲中部時間5月7日2時41分,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簽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122],德軍於5月8日23時01分停止敵對行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正式結束,同時標誌著納粹政權的徹底滅亡。[123]
德国人的自杀率在战争结束前有所增高,尤其是在苏军推进的区域更为明显。1945年5月1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第65军攻入代明,首先攻入一座酿酒厂,此后在镇中横行,进行大规模强暴、射杀平民并纵火,导致超过1,000人自杀(英语:Mass suicide in Demmin)(该镇总人口近16,000人)[124]。此外在其他地方亦发生集体自杀的现象,如新勃兰登堡(600人)[124]、施托尔普(1,000人)[124]、和柏林(1945年至少有7,057人自杀)[125]。
战争损失
编辑
主条目: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1945年2月19日贝德堡的德国难民
据统计,纳粹德国在战时共有约550万至690万人死亡[126]。根据德国历史学者吕迪格·奥弗曼斯(德语:Rüdiger Overmans)的研究资料显示,德军共有530万人阵亡或失踪,其中包括90萬名自1937年德国边界以外地区征召的士兵[127]。另根据理查德·奥弗里在2014年给出的资料,约有35萬人在英美空军轰炸德国城市时死亡[128],又有2万人在陆上战役中阵亡[129][130]。在柏林战役中则约有22,000名市民死亡[131],此外还有30萬名德国人(包括犹太人)在纳粹的政治、种族和宗教迫害中死亡[132],又有200,000人死于纳粹政权的安乐死计划[133]。在德国被称为“特别法庭(英语:Sondergericht)”(Sondergericht)的政治法庭上,有近12,000名德国抵抗运动成员被处决,在民事法庭上亦处决40,000人[134]。在同盟国军队攻入德国本土时,亦有发生针对德国妇女的大规模强暴事件[135]。
在战争结束之前,欧洲约有4,000万名难民[136]。欧洲的经济也遭到沉重打击、趋于崩溃,70%的工业设施被毁[137]。
约有1,200万至1,400万的德國人逃离或被驱逐出东欧和中欧地区,前往德国[138]。冷战时期的西德政府称在驱逐德意志人以及在苏联的强制劳动(英语:Forced labor of Germans in the Soviet Union)中,约有220万平民死亡[139]。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说法被一些学者推翻,他们认为死者只有50萬至60萬人[140][141][142],而在2006年德国政府重申200万至250万人死亡的立场[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