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温差大,菜会更加甜,这是“霜打菜、霜后甜”的科学依据。
原理是,白天温度高的时候,菜为了长个子,疯狂进行光合作用。
夜晚气温降下来,菜为了自保,就会把光合作用的淀粉变成糖分,储存起来。
这时候,如果有“坏人”去偷摘一棵菜,会发现很甜,远超平常任何一个季节。
新疆的水果蔬菜为何那么出名,就因为那里昼夜温差大,瓜果蔬菜很甜。
但全国没几个地方像新疆那样的,所以只能苦苦等待下霜的到来。
对大部分地区的种菜人而言,错过了霜打菜,一年可能都吃不到又甜又纯天然的菜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蔬菜一定要“下霜”后采摘,挺有道理。
但其实我觉得,为了这一口霜后甜,浪费那么多精力,是没有必要的,还是随缘一点好,想想种菜最后图的到底是啥。
蔬菜风味每年每季本来就有差异,天气因素人力控制不了,太执着啥时候采摘,反而搞得自己很累。
有些人把霜打菜吹得神乎其神,好像不吃就亏大了,其实没到那个程度。
归根结底,只不过是稍微甜一点而已,没有那么神。种菜,只要有收成就好,又不是搞精品农业,普通人家吃饭吃菜,新鲜健康就足够了。
费那么大劲盯着天气等下霜,摘早摘晚都担心,实在没必要。
再者,自然条件下长成的菜,只要没冻坏,味道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看到不少人霜降前后特意跑去郊区找菜农买货,甚至提前预订,我觉得这已经有点本末倒置了。
真正会种菜的人都知道,蔬菜好不好,看的是平时管理,不是哪一天采摘,下霜只是外部因素,有就有,没有也不用强求。
为了“可能更甜”而费心安排采摘时间,不如多种几个品种换着吃。
口感这东西因人而异,有人就喜欢清淡的,未必都追求甜味。
霜打菜确实有科学依据,很多人也喜欢。但蔬菜采摘不该只盯着某一个时节,平时种得好,一样能吃到好菜。
不必过度迷信特定时段,顺其自然就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