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读诗随笔012」《褰裳》写的是啥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诗经.郑风.褰裳》

《褰裳》是《郑风》中一首著名诗篇,古往今来的《诗经》论家包括封建卫道士朱熹都认为该诗是一个女孩子与她所爱的男孩相戏谑的情歌。当代的一本权威版白话《诗经》这样翻译这首诗:“要是你爱我想念我,就提起衣裳过溱河。要是你不爱也不想,难道没有别人来爱我?你这个笨拙的傻家伙!/要是你爱我想念我,就提起衣裳过洧河。要是你不爱也不想,难道没有别的小伙子来疼我?你这个笨拙的傻家伙!”译诗非常优美,符合我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习惯,而且,作者不仅延续了古人对这首诗的理解,而且有所强化,使得这首诗像是从民间女孩子的口中抠下来的句子,通俗、热烈、深情、动人。此外,作者的翻译在细节上也很成功,比如“他人”和“他士”分别翻译为“别人”和“别的小伙子”就很准确,因为“人”是已婚和未婚男子的通称,而“士”只是指未婚男子。

《褰裳》的原诗和译诗诗固然如此唯美,但是我却不同意古往今来论家对这首诗主题的判断。我觉得,这首诗与其说是一个女孩子戏谑男孩子的情诗,不如说是在男女自由交往社会环境下一个女子挑逗男人的诗歌。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

原始社会实行群婚制,人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氏族社会起初以母系为组织原则。父系氏族社会和随后的奴隶社会,男子对女子有了控制权,群婚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自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群婚制弱化并分化成两种习俗:一是奴隶主占有一群女子;第二,既然奴隶主占有一群女子,下层男女比例就会严重失调,于是,平民女子为了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就有了和不同的平民男子作男女关系买卖的社会条件。当然,这第二种形态并不意味着奴隶社会的女子品行不端,即便是后来唐朝的男女关系都是非常开放的,唐太宗把儿媳妇武则天收为己有,在那时候并不会被认为什么不妥,只要让武则天先去做几天女道士,就算“回归”原点了。从一而终的所谓女子的品行标准是宋代特别是南宋才真正确立起来的,确立这个标准的最重要推手就是朱熹。

《诗经》诞生的年代,中国仍然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男女自由交往是很普遍的。而郑国的男女自由交往的现象比周边国家更加普遍,《春秋》记载。郑厉公四年(前697),权臣祭仲(即祭足)的女儿雍姬问她的妈妈:“父亲和丈夫哪个重要?”老妇人告诉女儿:“父亲只有一个,丈夫却可以有一群,你说哪个重要?”一个高等贵族妇女都用这样的思想来教育女儿,民间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再者,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无外乎是国力竞争,而国家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社会的相对稳定,是诸侯国增强国力的重要条件,所以各国官方不仅不禁止而且鼓励民间男女自由交往。当然如前所说,这本是原始社会群婚制的余脉,具有它合理的民俗基础,这才是最核心的原因。

从这样的历史背景出发,用今天的语言我们应该这样翻译这首《褰裳》:“要是你真的想要我,就趁着天还没黑提着衣服过河来。要是你没有看上我,难道就没有别的男人过河来吗?傻瓜,你别自觉得了不起!/要是你真的想要我,就趁着天还没有亮提着衣服过河来。要是你没有看上我,我还等着别人而且还是个童男子呢。妄自尊大的东西,你别真的觉得自己了不起啊!”原诗两节几乎是一样的,我在翻译上做了重大改变,这是对原诗的意译。女子两次要求男子过来,第二节用“他士”换成“他人”来刺激男子,说明男子上半夜没过来,下半夜还迟迟不见影儿,女子非常担心自己的这场交易告吹,开始不自信了。

其实,我是一个唯美的人,我本想按照自古以来的《诗经》论家来理解《褰裳》。但是,我又是一个尊重历史的人,而且我始终坚持把文学作品放到它的那个历史时代来考察。不过,如果站在春秋时代那个奉行男女自由交往的社会道德看台上看这首《褰裳》,它也是唯美的。

(责任编辑:董尧 霜婵)

董元奔,1971年生,江苏宿迁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知名辅导工作者,两次被省教育厅作为机关杂志封面人物进行报道。曾参与《江苏教育年鉴》部分内容撰写,但学业主攻古典文学及泛传统文化,主要写作文学论文、文化随笔、诗歌等。有个人诗集,论文《教育欠发达地区人才培养策略》获《人民日报》征文比赛一等奖。在《作家》、《梧桐巷里》、《黄河风文苑》、《读后感杂志》、《新疆诗词》等网刊开设文史类专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