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流量红利,信息流广告的“新机会”在哪里?-TopMarketing

王鹏铭:现在很多信息流广告主面临三大挑战:转化难、投放贵、素材效率低。我注意到您提过一个词,叫“死水化”。您觉得在当前信息流广告环境下,我们是否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死水化”阶段?如果真是这样,从您的角度来看,突破的方向在哪里呢?

王水:关于“信息流广告有没有进入死水化”的问题,我想引用刘鹏老师在《计算广告》中的理论框架来尝试解释以下。

刘鹏老师在书中提到,商业化变现的核心资源可以归纳为三个:流量、数据和影响力。

从这个框架来看,如果我们认为信息流广告存在“死水化”的现象,主要是从“流量”这一层面去判断的。

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数据。根据它今年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已经非常缓慢。例如,今年的6月份,跟去年的12月份相比,整体只是增长了0.5%。可以说,这一增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仅用户规模增长趋于饱和,用户的上网时长也在下降。根据CNNIC的报告,与去年同期同期相比,今年6月的用户人均上网时长减少了0.1小时;而与2022年同期相比,减少幅度更达到0.5小时。虽然0.5小时听起来不多,但如果加上庞大的用户基数,影响是相当大的。

如果我们把信息流广告视为一种 “流量竞争游戏”,那么按照供需关系的基本原理来看,流量的稀缺性必然导致成本上涨。换句话说,流量会越来越贵,投放中的“低买高卖”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

所以,我认为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红利到顶是指流量红利到顶,但在数据和影响力两个方面,仍然有很多空间可以开拓。

王鹏铭:所谓的数据增量,您指的是什么?

王水:如果把信息流广告仅仅看作流量生意,大家会看到当前的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结合人口长期趋势,流量的增长可能会慢慢放缓,甚至枯竭。但如果能通过技术手段,比如智能投放,或者深度挖掘数据的潜力,高效利用流量,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了。

其实这几年,像国外的 pMax(就是 Meta Performance Max),还有国内几家大的平台,都在推智能投放。其实,智能投放就是把数据整合起来,用系统更强的算法,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越来越智能化,确实能找到新的增量。比如,单纯依赖流量堆积已经不足以推动增长,链路优化逐渐成为很多广告主关注的突破核心。

而腾讯最近推出的「营销链路」功能,就是专门针对链路优化的产品。

很多广告主在投放中会遇到一个共同问题:流量不稳定、广告数据难以积累,导致后续模型表现差强人意。而在新广告投放(3.0)上,「营销链路」功能通过还原决策链路,把展示、点击、跳转、下单等行为自动归因到广告模型中。广告主只要能上传高质量的节点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模型会预估地更准确,让起量更快、更稳。

而且通过聚焦链路维度,优化师可以对不同链路进行分投放、分效果分析,从中提炼出表现最优的链路。同时,能够清晰了解受众在哪些环节容易流失,并针对这些环节进行优化。

我前两天看了一个案例,某微信小游戏通过引入新的营销链路:启动-注册-创建角色-完成新手指引-付费,在链路中新增了“创建角色”和“完成新手指引”两个节点,结果首日付费ROI提升了37%,跑量能力提升了5.5倍。这正是链路优化所带来的巨大潜力。

总的来说,以前那种粗链路,比如只看点击率和转化率,现在肯定不够了。消费者行为非常多样化,虽然从展现到转化看起来是走完了过程,但中间的具体节点可能完全不一样。这就像是“殊途同归”,但我们不能只关注结果,还得在过程里找增量。

所以现在的链路分析就需要把消费者的行为还原得非常清楚,通过「营销链路」功能把行为数据梳理清楚,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消费者,帮助广告主在流量不再充足的情况下,通过精耕细作挖掘更多增量。

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了”。以前流量红利大的时候,确实不用那么细致,随便种点东西都能长出来。但现在环境变了,流量红利不明显了,大家就得琢磨怎么精耕细作,把每一块地的价值发挥出来。我觉得这个方向其实挺符合现在的趋势,也是未来广告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

王鹏铭:那怎么去理解影响力层面的增量呢?

王水:其实刚才咱们提到的,广告行业的核心资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流量获取了,更多的是通过数据整合和深度分析,释放一些隐藏的价值。这其中影响力增量就是很重要的一块。流量、数据、影响力其实是广告行业三个可变现的资源,而流量是基础。没有流量就没有数据,也没有影响力。

但有了流量后,我们就要想办法把数据价值挖掘出来,同时还得做好影响力。因为广告的本质是和用户沟通,而沟通是双向的,不再是过去那种“我推你接”的单向模式。

在传播学中,有一个“枪弹论”的概念,它将受众比作靶子,传播比作子弹,射程内击中即倒。在过去流量充足的时候,这种模式确实存在,比如在春晚上唱一首歌,第二天全国都会知道你。但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人们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我们需要与用户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

以游戏广告为例,近几年“精品化素材”的概念非常流行。过去,粗糙的跑量素材还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现在,用户的要求变得更高,劣质素材不再受欢迎。我们必须使用更优质、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来吸引他们的兴趣。

因此,优质的素材成为了我们吸引和保持用户注意力的关键。通过创造和提供高质量的素材,我们不仅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还能增强我们的品牌影响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王鹏铭:大家现在越来越关注这个 KOC这块的营销,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王水:KOL 覆盖范围确实更广,但它的价格相对更高一些,而且配合度也看情况,不一定稳定。相对来说,KOC 在这些方面表现会更好,性价比更高,没有那么高的溢价。同时,KOC 的配合度往往也更灵活,合作起来没那么复杂。

还有一点,就是KOC能形成“群体效应”。单个KOC可能影响力不大,但是一群KOC加起来,那声量就大了,有点像“长尾效应”,聚沙成塔嘛。

不过,KOC也有它的问题,就是效率。你想想,要管理一大帮KOC,沟通、协调,这些成本都不低。这就需要我们在做营销的时候好好权衡一下。

王鹏铭: 对的,我还发现现在在汽车行业中,也有不少车企会把自己的客户孵化成KOC,比如理想会组织自己的客户录制一些类似于小宇宙的博客节目,挺有意思的。这可能也是因为现在汽车行业的营销挑战很大,大家想到的一些高性价比的新玩法。

王水:确实,现在汽车行业的营销确实面临很多挑战。在当下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更加注重如何精准触达目标用户,而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大范围广告覆盖。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有意思的产品,就是腾讯广告推出的「高价值范围探索」。这个功能可以根据广告主提供的重点区域或高价值人群洞察,智能地识别和拓展优质区域,帮助品牌锁定高潜力用户,不仅提升流量质量,还能显著增强后端的转化能力。

因为传统上,广告的覆盖范围往往是基于经验或者后期数据的判断,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4S店的辐射范围到底应该是10公里还是50公里?很多时候,这些决策的依据并不精准,导致广告投放的效果难以预测。

「高价值范围探索」通过结合腾讯平台的海量数据和智能的系统,可以更科学地锁定优质区域和潜力人群,显著提升广告投放效率和效果。比如,就有车企采用这一策略后,转化率翻倍,有效线索成本下降了9%,线索有效率提升了38%。这在如今的营销环境中,是非常宝贵的成果。

其实,汽车行业的营销链路确实复杂,广告从线上到线下,环节多且容易出现断点,这也是许多品牌头疼的问题。所以像「高价值范围探索」这种能结合区域和人群价值的工具,在复杂链路和断点多的情况下,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